您的位置: 首页  图片新闻

学科教研联盟|2022年4月教研活动纪要(理科组)

发布日期: 2022-06-10   浏览次数 10

     2022年4月,学科教研联盟活动继续线上推进,其中信息技术、初高中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组开展了8场教研活动。


初高中数学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学术年会

       4月12日,学科教研联盟初高中数学学科学术年会暨第九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高级研修班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立德树人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承办。来自浙江、江苏、江西、海南、安徽、广东、内蒙古、上海等15省区市的联盟成员校、HPM工作室、教研基地、网络研修班以及相关单位和学术组织,共计2300余位高校学者、研究生、教研员和一线中小学教师参加会议。



【主题报告1】

      浙江省义乌中学的王芳老师作了主题为“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高中数学序言课教学研究”的大会报告。王芳老师从参编《浙江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说起,谈及对序言课教学的启思和探微,并介绍了HPM专业学习共同体对序言课的研究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展望推进HPM课程群的研究,为与会教师们提供了HPM学术研究的新思路。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的沈金兴老师作了主题为“HPM单元主题教学:三新背景下的学科德育实践探索”的大会报告。报告中,沈老师首先从理论方面介绍了HPM单元主题教学的实践及数学学科德育的内涵,随后谈及浙江省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即三新背景下学科德育的实践,最后对数学课堂落实HPM单元主题教学、实现数学课程思政进行了展望。


【工作坊:后疫情时代的HPM高中课例展示】

      华东师大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蔡春梦对“古典概型”这一主题进行了历史探源,讲解了早期机会游戏、赌徒分金问题以及概率论的诞生。这些史料符合史实、条理清晰,为HPM视角下“古典概型”课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启迪。

     工作坊主持人雷沛瑶博士以HPM视角下的“古典概型”课例形成之路为例,对HPM专业学习共同体(HPM工作室、HPM网络研修班)的学习模式进行了介绍。每个课例都至少经过史料研读、小组研讨、集体研讨、课例研磨四个环节,才能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HPM课例。

     上海市曹杨中学的蔡真逸老师和上海市奉贤中学的张益明老师分享了HPM视角下“古典概型”同课异构的经历。蔡老师结合沪教版新教材的特点及对史料的分析,总结出这节课的重点,即经历抽象过程,感悟理性精神。在教材分析和史料研读的基础上,蔡老师进行了初步设计,经过研讨,明确了史料的选择和相应的教育价值,进一步打磨课例。蔡老师希望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张老师先分享了他的各版教学设计,展示了HPM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在研讨中逐渐完善的过程。最终,张老师基于数学史、基于学情、基于教材、基于数学德育给出了一份精彩的教学设计,让“古典概型”这节课发挥出独特的育人价值。


【主题报告2】

       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的胡永强老师作了题为“数学遇见话剧——初中学段的实践探索与价值分析”的报告。在双减背景下,胡老师在学校组建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社团”,每周五开展数学话剧的创作与排演工作。话剧的准备与实施阶段分为五个步骤:学生分小组选择剧本,确定演职人员,准备服装道具,修改与完善话剧剧本,排演话剧、推广和演出。经过实践与反思,胡老师发现数学话剧让学生对数学家的认识变得更加丰富、立体、全面,更加尊敬数学家及其工作,也让学生体悟出数学研究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研究者需要具备的品质。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的吴秀燕老师作了题为“数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报告。吴老师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拓宽视野、深化理解、文化熏陶、立德树人)、实施原则、实施策略和实施过程五个方面进行介绍,并以“几何原本”这节课为例,分享了学生的数学写作和前后测的情况,说明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HPM展示课与点评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的陈睿滢老师带来了“导数的几何意义”在线教学展示课。陈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课前学习单,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改进曲线切线的定义,并介绍了历史上数学家们给出的切线定义,与学生的定义一一对照。陈老师运用GeoGebra让学生感受趋近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到了导数的几何意义即切线的斜率,最后用回顾曲线切线的发展史的微视频进行课堂小结。



陈睿滢老师进行课后反思

      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王华和黄继红分别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王老师指出如果在割线趋近的过程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展示的机会,更加充分地留白,课堂呈现的效果应该会更好。黄老师认为,求切线方程时,可以让学生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求解,实现统一,同时可渗透先猜后证的意识。从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出发引出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学生可以理解的,这样引入能够加快课堂进度。


晋元高级中学特级教师王华进行点评

松江二中特级教师黄继红进行点评

        华东师大二附中蔡东山老师进行了“点到直线距离”的教学分享。本节课中数学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不同方法,学生的方法与历史上数学家的方法形成了古今对照。最后蔡老师播放了相关课堂片段,并详细分享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华东师大二附中蔡东山老师分享课例

      华东师大二附中附属初级中学的陈慧老师分享了“分数的除法”的教学课例。陈老师通过与斐波那契求树高的相关问题串,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法则验证。并将学生的方法与历史上数学家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不仅有相似之处,还产生了新方法。为了促进学生对该法则的理解与运用,陈老师随之列举了一些例题,并鼓励学生自己编题,向斐波那契提问。

华东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陈慧老师分享课例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的王苗老师分享的课例主题为“三角形的中位线”。王老师从三角形的分割入手,自然引出中位线的概念,体现知识之谐;从特殊到一般、从静态到动态的各种方法的精彩演绎,展现方法之美;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掌握定理证明方法,获取成功体验以达成探究之乐;引导学生分享交流不同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能力之助;微视频和例题让学生感受文化之魅;古今方法对比,帮助学生获取数学学习的自信,拉近与数学家的距离,从而达到德育之效。

上海民办华二初中王苗老师分享课例


【主题报告3】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汪晓勤教授作了题为“中学数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策略”的大会报告。汪老师从新知引入、问题设计、概念辨析、定理证明、公式推导五个方面呈现中算史上的概念、问题、思想、方法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最后从德育实施的角度呈现人物故事在课堂上的应用,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将中算史素材融入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


       汪老师的报告既帮助一线教师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又为教师开启了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的新篇章与新视野。他指出,教育取向的中算史研究、中算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和评价等是未来HPM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次年会共有7个主题报告、2个工作坊和6节HPM展示课,聚焦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HPM课例研究与实践、HPM网络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数学课堂等HPM领域的研究热点,6节观摩课体现了HPM教学理念在中小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古今对话,从历史到课堂;课堂留白,从探究到创获;文化育人,从核心素养到立德树人,充分展示了华东师大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成员校、HPM工作室及研修班等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


生物组:基于大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单元主题教学研讨

      4月14日,学科教研联盟初中生物组集中研修活动在线上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基于大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单元主题教学研讨”,由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和刘迎侠名师工作室共同承办。

【同课异构】

       盐城实验学校殷俊老师和刘迎侠名师工作室卜立萍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展示了《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研讨课。

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殷俊老师执教研讨课


刘迎侠名师工作室卜立萍老师执教研讨课

【点评交流】

      江苏省初中生物特级教师刘迎侠认为两节课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殷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改进探究实验,以情景短剧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模拟肺泡中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卜老师以抗击新冠疫情为主线,通过问题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呼吸时气体成分的变化,并通过真实的问题——如何治疗新冠患者,利用实物模拟、观看短剧、演示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人体内气体交换的原理,以真实的情境和问题开展教学,真正做到了教学融通。



     郑晓蕙教授指出,殷老师的课堂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并且能抓住学生表演过程中的科学性错误,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她进而在师生交流和如何更好地掌握学情等方面给出了建议。她认为卜老师的课始终紧扣抗疫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思路清晰,引导学生历经实验、观察、思考的过程,教学效果良好,并强调在抗疫的主题下应再帮助学生了解当下最新的疫情形势,让学生正视疫情,消除恐慌。

【专家讲座】

     专家讲座环节,郑教授围绕“基于大概念的初中生物学单元主题教学”,介绍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生命观念、大概念、重要概念、一般概念等概念,并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障。她进而就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展开阐述,通过实例指导老师如何基于大概念进行备课、教学,并结合本次活动的两节课进行了具体分析。


化学组:实验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实践与科学探究占据重要地位,如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学生必做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课时要求,这对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助推作用。因此,4月22日,学科教研联盟化学组以“实验探究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为主题,举行了线上教研活动。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王祖浩教授、丁伟副教授、迟少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唐增富老师,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周玉枝特级教师,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庄晓松博士等共同指导。

【主题报告与课例展示】

     丁伟副教授报告主题为“基于实验活动设计的化学教学研究”。丁老师指出,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学习化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为说明上述观点,丁老师以“沪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材“溶液的酸碱性”一节内容为例,首先呈现该内容应达成的教学目标,指出针对酸、碱、pH、指示剂等重要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做中学”增进学生的认知体验,帮助学生认识溶液酸碱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实验的功能、准确把握实验价值呢?基于这一关键议题,丁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一则由研究生同学设计的“测量生活中饮品酸碱性”的项目式教学。梳理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上的已有基础、发展需求与存在的障碍,围绕“饮品酸碱性的粗略测定→饮品酸碱性的精准测量→溶液酸碱性与生活”三部分设置驱动性问题,层层深入;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假设、方案设计、论证推理等多种关键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动手活动、测量方法与仪器技术的结合,最终达成了抽象知识与具体活动、技术应用与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态度价值观的多重融合。在分享的结尾,丁老师进行总结: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充分,教师可以开展以实践活动为导向的教学,在体验式学习中加强对化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特级教师庄晓松博士指出,本节课紧紧围绕情境任务、问题驱动与活动探究三条主线,通过融入指示剂检测、运用pH计测量等多项实验活动,实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教学。同时,“饮品pH的探究”这一主题可以凸显饮品酸碱性与人体生命健康的紧密关联,实现化学与生活的深度融合,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酸碱溶液的化学性质,又可以充分认识化学、技术、实验方法在保护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价值。


丁伟副教授分享“基于实验活动设计的化学教学研究”

【名师经验分享】

      特级教师唐增富老师给老师们带来的主题是“素养导向下的实验探究的实践与思考”。唐老师指出,化学课堂中“怎么用实验”和“怎么做实验”一直都是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难题。针对这一情况,唐老师结合自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进行了分享:(1)教师可以在生活中积极寻找实验素材,为教材实验的呈现进行铺垫与过渡。如在自制黑箱中使用激光笔照射由水雾、面粉模拟构成的胶体以形成“丁达尔”现象,通过调整水雾、颗粒的大小造成实验现象上的差异,并结合滤纸过滤、半透膜过滤等方法判断物质微粒的尺寸,为后续氢氧化铁胶体制备与性质探究实验提供思维迁移;(2)教师可以对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进行改进,实现实验创新:①在实验方法上,充分利用已有实验仪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如使用温度传感器探究酒精灯的各层火焰的温度以确定酒精灯加热的最佳火焰位置;②在实验仪器上,可利用常见的注射器、塑料瓶等作为简易反应或储存容器,如用事先放入铜片的注射器吸取少量硝酸,即可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完成该反应、利用塑料瓶收集的氯气、氨气可以在生成白烟的实验中较为方便地取用;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定制实验仪器来达成必要的活动探究任务(3)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内涵,可以将“应用型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安全意识,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同时,唐老师强调实验探究教学要讲究实效,避免浅尝辄止或随意提高问题难度、教师包办或对学生“放任自流”等现象的出现。


  

唐增富老师分享创新实验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