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图片新闻

学科教研联盟 | 一场展览何以让古籍重生、光照美育?

发布日期: 2024-12-31   浏览次数 10




12月27日,在樱桃河之畔的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里,一场名为“让古籍在指尖重生:照进美术教育的文物修复之光”的展览悄然拉开序幕。


展览现场,十位来自附属东昌中学的高中生,身着统一的校服,眼神中闪烁着对古籍修复的热爱与敬仰。他们如同十位小小守护神,穿梭在33件精美的修复作品之间,为大小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导览之旅。他们的话语轻柔而富有感染力,引领着每一位观众走进古籍修复的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此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音频导览(二维码),聆听那些残片修复背后的故事。





“让古籍在指尖重生:照进美术教育的文物修复之光“展览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图书馆举办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一直以来,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专业合作的创新路径,既整合各地学科、研究、教师资源,开展‘大联片’教研,又实施个性化支持,助力附校特色发展。我们殷切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能够激发更多学生与教师对文物修复的兴趣与热情。文物修复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责任。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深处,理解文化的精髓,照亮我们对文化传承的不懈追求。”


——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

副部长华春燕

基础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部华春燕副部长为展览开幕致词


被“这一束光”

所照耀


“文物的修复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附属东昌中学师生共同克服困难,用灵巧的双手为古籍‘治病’,让残缺破败的古籍在指尖恢复生命力,重新绽放光彩,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


——策展人:

华东师大美术学院教授钱初熹

华东师大美术学院教授钱初熹致辞


本次展览介绍了《鸿雪因缘图记》与古籍修复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社团课程设计与实施、修复工具、修复过程、修复成果的展示以及学生的立体视觉笔记与作品语音导览,多模态呈现了修复《鸿雪因缘图记》的艺术价值,深刻诠释了美术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展览介绍了《鸿雪因缘图记》与古籍修复的知识和技能


美育能够启智、润德、润心、促创,多年来,在华东师大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的指导下,我们学校的美术教育尝试用更加多元的途径来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切实提升了师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校长助理兼德育主任杨雪

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校长助理兼德育主任杨雪致辞


在“修复前后对比区”,附属东昌中学学生们细致入微的修复成果吸引了众多嘉宾驻足。

展览现场


作为社团课程的发起者,附属东昌中学美术教师程俊珠分享了课程实施的体会,表达了对学生们在修复过程中展现出的坚持和成长的赞赏:“学生们在修复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技艺,更通过一次次练习与古人展开心灵对话”。

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美术教师程俊珠分享了课程实施体会


当附属东昌中学学生代表殷玥回忆起与社团同学一同补笔和装裱《鸿雪因缘图记》66幅残本的经历时,她对古籍修复师的敬意油然而生:“古籍传承中传统艺人的工匠精神,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我和同学们……这段旅程让我和同学们不仅获得了文物修复的技艺,更深刻感受到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生代表殷玥回忆修复经历


以中国精神

涵养专业教学


过去,我国高校和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多以美术作品的创作形式为分类标准进行教学,且教学形式多为艺术鉴赏和技能训练,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素材零散分布于其中,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蕴含的中国精神缺乏系统性认识,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引领效果不明显。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与附属学校共同挖掘美术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文化教育元素的有益探索,是大中小学协同创新的实践成果。自2023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美术组专家积极响应附属东昌中学教师提出的教研需求——开发校本课程《艺术创客:古籍修复研习》,形成一校一策的教研指导方案,进行了多次入校现场指导和线上交流,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亲和力及学生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过程中,专家们组织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生团队深入一线,共同参与教学实验和研讨。以古籍修复为载体,以艺术美感陶冶学生、以匠人情怀感染学生、以文化挖掘引领学生,开辟了一条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大中小一体化”美术教育的创新路径。


向传统文化

深情致敬


作为展览的亮点之一,互动工作坊为前来观展的大中小学师生们提供了具身体验的机会,在虚实的接笔间,真切感受古籍修复的魅力。


在附属东昌中学师生的悉心指导下,参与者深入学习古籍修复的四种补笔笔法:实体实收、实体续收、虚体实收、虚体虚收,并尝试修复“清华品秋”“文汇读书”“绿野泛舟”三张残页的样品。参与者需要通过手工临摹和接画其中的一个部分来完成小组合作修复,最后将多人修复的小纸本组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师生们通过填写古籍修复学习单,记录下修复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这些留言真实记录了每个人的文化情感体验之旅。

“我修复了这幅画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线条要有粗细变化……我觉得这幅画很好看,但修起来却很难,我回家后还要多多了解。”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永德小学

江奕楠同学感言


当互动工作坊上众人合力修复的三张古籍画面展示在画架上后,小初高学生代表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表达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修复艺术的热爱。

互动工作坊


结语


“让古籍在指尖重生:照进美术教育的文物修复之光”展览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育的成功范例,不仅展示了古籍修复的魅力,为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奏响了和谐的交响曲,也在青少年心中埋下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种子,同时为更多学校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美术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提供了成功经验。


华东师范大基础教育学科教研联盟、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与附属学校联合教研、共同策展。正是这种协同创新的模式,让高校资源能够更高效地服务于基础教育,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更多学生打开通往从艺术教育到文化保护的大门。

活动合影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

卓越 | 引领 | 担当 |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