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在线教学如何赋能传统教学”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名师“云论坛”开讲。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承办。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攻关计划”和“种子计划”近300多位主持人和学员在CCtalk直播平台一起分享在线教学赋能传统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与新展望。相关内容引发与会者的广泛共鸣和思考。
“空中课堂”引发新“四全”教育思考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作了题为“疫情下的区域全日制在线教育:周密谋划,谨慎施策,探索‘四全’在线教育”的微报告。他说,面对突发疫情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市教委及时开展在线教学需求调研,通过统一课表、优课示范,教学分开、双师教导,全市统筹、全媒分发,先录后播、实时互动等方式,最终实现全上海市大规模在线教学。上海市“空中课堂”的有效实施不仅满足了疫情下在线教育的基本需求,还推出全优课,统筹全市网络资源,师资培训到位,以“一生一策”的指导方针,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正常学习。
李永智认为,这次在线教学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在线教学资源,是一场全行业的“大练兵”,使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在线教学平台全面完善,教师教学水平整体提升。由此也引发了后疫情阶段教育范式的思考,要做好后疫情时代的新“四全”教育,即全日制、全融合、全育人、全个性。他说,要通过教育信息化,用数据驱动大规模因材施教,进一步发掘学生学习潜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成就学生最大人生价值。
以技术实现“有意义”学习
本次“云论坛”由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陈霞主持。八位第四期“双名工程”成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发表了演讲分享。
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成员李百艳作了主题为“从在线教学中的协同对话看未来教育的关系重构”的演讲。她以当下疫情时期开展的在线教学为背景,结合实践案例剖析,聚焦课程开发、教学互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对话”,对由此而催生的未来教育作了阐述与展望。
上海市西中学校长、“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成员董君武作了“‘线上教学’催生教学范式的全新建构”的演讲。通过分享市西中学的“年级直播+班级答疑+个别辅导”的教学方式,探讨了线上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学习与发展方面的优势,对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全面转型等进行了思考。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校长、“双名工程”高峰计划成员李小华分享了“在线教学促动互联网+职业教育变革:思考与行动”的报告。他分享了学校在线教学通过数据驱动、“标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精准、个性的教育服务,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做法,并提出要推动教学流程再造、课程模式再造、管理方式再造,形成新的教育生态圈。
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基地主持人郑朝晖的演讲主题为“以技术实现‘有意义’学习”。他结合互联网以及互联网教学本质的思考,对疫情结束后在线教学可能的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自觉
“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基地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阎俊老师演讲的主题是“适度留白与过程支持:后疫情时期的思政课程设计思考”。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讲述了课程设计思维如何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并适应随之带来的教与学的行为改变。
“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基地主持人、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高永娟老师作了题为“疫情下在线教研的实践与思考”的演讲。作为参与本市中小学在线教学录播课的亲历者,高永娟和她的课程开发团队一直致力于破解难题,那就是:如何将单元各模块的学习内容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她说,在线教学给自己带来的新思考是:今后区域教研要将各学习共同体纳入主题研修的场域之中,在合作共建教师研修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自觉。
“双名工程”种子计划成员、上海市格致中学何刚老师作了“自适应备课专家支持系统赋能传统课堂教学”的演讲。在他看来,在参与“空中课堂”共享课程录制时,感受最深的是备课过程。何刚说,希望“空中课堂”形成的资源和经验能够赋能传统课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适应备课专家支持系统、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促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标准化教学研究提供宝贵经验。
“双名工程”种子计划成员、上海市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学校的黄丽峰老师作了题为“在线教育中教师的‘攻’与‘守’”的演讲。作为一名信息科技教师,她深刻感受到疫情下的线上教育“战役”,使广大教师快速进入“激战期”,而教师本身才是在线课堂的核心竞争力。黄丽峰认为,作为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关注学生互动质量的提高、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论坛还邀请了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和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作专家报告。尹后庆分析了在线教学现状,并提出建立教学新常态的五项任务。闫寒冰认为,要克服在线教学的短板,发挥时空分离的优势,实现教育创新。
本次“云论坛”,既是上海教师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全面开展线上教学的实践案例分享,也是在线教学的交流互动和思维碰撞,彰显了上海教师敢于直面教学变革的勇气,体现了上海名校长、名教师的实践智慧。